jljjay的博客空间

个人信息
 
  1级
  认证会员
  性别: 社区年龄:个月
  注册时间:2010-04-06
  共发主题帖:385
  参与其他帖:3
  共写博文:628
  社区头衔:
  可用分:分 专家分:

空间信息

  • 访问量:120894
  • 访问量排名:第3
  • BBS专家分排名:第547
  •  发送站内消息

博文搜索

查询

正文

[分享]表面活性剂介绍(2010-04-28 14:02:29)

标签: 

表面活性剂

一、1.表面活性剂:在很低浓度即能大大降低溶剂(一般为水)表面张力,

改变体系的表面状态,从而具有一系列性质和作用。

2.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征:由两种不同极性的基团组成,

一为亲水基团,另一为亲油基团,又称为憎水基团或疏水基团。

3.如果亲油部分的碳原子数目较少,则溶解性太强,

而碳原子超过一定数目时,又难溶于水。

所以只有当碳原子数在一定范围时,才表现出明显的表面活性,

对于脂肪酸钠盐来说,一般含碳原子数在8~20之间。

二、按离子类型分类,按离解或不离解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离子型又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型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型,如:

羧酸盐RCOONa,磺酸盐RSO3Na,

硫酸酯盐ROSO3Na,磷酸酯盐ROPO3Na2。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胺盐型,吡啶盐型。

3.两性活性剂,如:氨基酸型。

4.非离子型活性剂,酯类,醚类,酰胺类等。

5.氟表面活性剂,含硼表面活性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6.高分子型活性剂。

7.生物表面活性剂(酵母、微生物、细菌做培养液生成)。

8.新型:两亲部分桥连,双亲水端(单链型,双链型)。

三、表示表面活性剂作用性能的方法有三种。

(1)能力:使水的表面张力所降至的最低值,无论浓度。

(2)效率:使水的表面张力降至某一定值所需浓度。

(3)效果: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使水所降至的表面张力。

四、作用

1. 润湿作用,改变液气表面张力,

因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还可改变液固表面张力。

2. 起泡作用: (1)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自由能,使泡沫稳定。

(2)在包围气体的液膜上形成双层吸附,使液膜稳定。

(3)离子型使泡沫荷电。

(4)加入一些稳泡剂,提高溶液粘度。

3. 去污作用见书。

五、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非常广泛,要使表面活性剂起到一定作用,如何从数以千计的表面活性剂中选择最合适者,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靠实验和经验,也可参考人们提出的HLB值方法。

1.表面活性剂由亲水基团和憎水(亲油)基团所组成,亲水性和憎水性的强弱、对抗和平衡,是影响表面活性剂性能的主要因素。这种亲水性和憎水性的关系,称为亲憎平衡值,即HLB值。根据HLB值可以大致的估计其适宜于何种用途。

2.不言而喻HLB值是一个相对值,例如制定HLB值,可以选择一亲油性强的活性剂和一亲水性强的活性剂作为标准,从而相对的定出其他活性剂的HLB值。目前以石蜡为0,油酸为1,油酸钾为20,十二烷基硫酸钠为40做标准。

3.表面活性剂HLB值的计算方法:

(1)基团基数加和法。各单元结构作用总和。HLB=S亲水-S亲油+7。

(2)质量分数法。用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尤其聚合物类)。

HLB=亲水基质量/(亲水基质量+亲油基质量)×20。

4.实验测定的方法:

(1)分配系数法。将水和油(通常采用辛烷)放在一起,加入表面活性剂,使其在油相和水相之间达到平衡。然后分离测定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浓度cw和在油相中的浓度co,HLB = 0.36 ×ln(cw/co) +7。

(2)气液色谱法。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能力,决定于基质对各组分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实际上也是其极性大小的反映。若用一标准的混合物,那么根据基质的分离能力,就可以标定基质的极性大小。所以人们采用表面活性剂作为基质,用色谱法作为工具,测定分离某混合物的能力作为HLB值的一种量度。这种方法大多用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测定。将表面活性剂作为基质,固定在载体柱上,注入等体积的极性和非极性的混合物,例如用乙醇和环己烷的混合物,作为基质的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可定义为某温度下(通常采用80C),此两组分在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之比,即r=t(极性)/t(非极性),而HLB=8.55r-6.36。

(3)有时也可根据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估计HLB值,分散不好(13)。

六、当水中填入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受到水的吸引,亲油基有逃离的趋势,占据溶液表面,定向排列,在表面上聚集,亲油基伸向空气,使表面张力降低。当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表面就被一层定向排列的分子所覆盖。这时,再增大溶液的浓度,表面上也不能再容纳更多的分子了,表面吸附达到最大值,表面张力也不会再降低。若继续增大体系的浓度,它们将在溶液内部发生聚集,形成疏水基团向内,亲水基团朝向水相的聚集体,这种疏水基相互缔合所成有序组合体称为胶束。开始大量形成胶束时的表面活性剂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用CMC表示。胶束的结构和形状见书。

1.CMC可以通过各种物理性质的突变来确定,例如表面张力法、电导法、光散射法、燃料增溶变色法。但是由于实验方法,所选择物理性质的不同,所得CMC值往往不完全一致,但是仍总是落在一个很小的浓度范围内。

2.热力学模型:两种,结果相同。(1)拟相(准相)模型,把胶束溶液作为两相平衡体系处理,(2)质量作用模型,将胶束的形成看成是单个分子与胶束处于缔合-解离的动态化学反应平衡。

3.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后,能够使原来不溶或微溶于水的物质的溶解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表面活性剂的加溶作用或称增溶。实验表明,发生增溶作用时,被增溶物的蒸汽压下降,所以增溶是化学势下降,体系状态更加稳定的热力学自发过程。但是增溶作用与真正的溶解也不相同,真正的溶解作用会使溶剂的依数性出现变化,但增溶后对依数性影响很小。显示增溶时溶质很可能是整团的溶解,并未成分子状态,溶液中质点的数目并没有那么显著的增加。染料工业,洗涤过程和一些生理现象都与增溶作用有关。增溶的方式主要以下几种:

(1)增溶物完全处于胶束内部。

(2)增溶物分子增溶于胶束的栅栏层,与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起穿插排列。

(3)增溶物以类似于吸附在胶束表面的形式而被溶解,或被包在胶束的亲水性外壳中。


已投稿到论坛:高分子化学
评论(0) | 阅读(284)| Edit编辑 | Delete删除

登录名:密码: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