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的博客空间

全部贴列表

进来学习哈
回复(1) | 点击(2627)| 发表于 2010-03-30 17:43:02

进来学习学习
回复(3) | 点击(1824)| 发表于 2010-03-30 17:40:28

进来学习哈
回复(3) | 点击(2758)| 发表于 2010-03-30 17:38:23

电泳速度与电泳迁移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泳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移动距离(cm/t),而迁移率是指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电泳速度(cm2/ν•t)。但二者又是密切相关的,电泳速度越大,迁移率也越大。影响电泳速度的因素有:1、样品被分离的样品带电荷量多少和电泳速度的关系成正比。带电荷量多,电泳速度快,反之则慢。此外,被分离的物质若带电量相同,分子量大的电泳速度慢,分子量小的则电泳速度快,故分子量大小 ...
回复(4) | 点击(5987)| 发表于 2010-03-10 16:22:17

(2)电渗 在电场中,在液体对固体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图3),它是由缓冲液的水分子和支持介质的表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相关电荷所引起的。水是极性分子,如滤纸中含的羟基使表面带负电荷,与表面接触的水溶液则带正电荷,溶液向负极移动。由于电渗现象与电泳同时存在,所以电泳时分离物质的电泳速度也受电渗的影响。如血清蛋白低压电泳,在巴比妥盐缓冲液pH=8.6、离子强度I=0.06的条件下进行,蛋白质的移动方向 ...
回复(4) | 点击(5987)| 发表于 2010-03-10 16:22:17

3、缓冲液缓冲液能使电泳支持介质保持稳定的pH,并通过它的组成成分和浓度等因素影响着化合物的迁移率。(1)pH 溶液的pH值决定物质解离程度,即决定该物质带净电荷的多少。对蛋白质、氨基酸等两性电解质来说,缓冲液的pH值距等电点(pI)越远,质点所带净电荷越多,电泳速度也越快;反之则越慢。因此,当分离蛋白质混合液时,应选择一个合适的pH值,使各种蛋白质所带净电荷的量差异增大,以利于分离。通 ...
回复(4) | 点击(5987)| 发表于 2010-03-10 16:22:17

4、支持介质对支持介质的要求是应具较大惰性的材料,且不与被分离的样品或缓冲液起化学反应。此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坚韧度,不易断裂,容易保存。由于各种介质的精确结构对一种被分离物的移动速度有很大影响,所以对支持介质的选择应取决于被分离物质的类型。(1)吸附 支持介质的表面对被分离物质具有吸附作用,使分离物质滞留而降低电泳速度,会出现样品的拖尾。由于对各种物质吸附力不同,因而降低了分离的分 ...
回复(4) | 点击(5987)| 发表于 2010-03-10 16:22:17

5、温度对电泳的影响电泳时电流通过支持介质可以产生热量,按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时的产热与电流强度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的时间成正比(Q=I2Rt)。产生热量对电泳技术是不利的,因为产热可促使支持介质上溶剂的蒸发,而影响缓冲溶液的离子强度。若产热温度过高可导致分离样品变性而使电泳失败。温度升高时,介质粘度下降,分子运动加剧,引起自由扩散变快,迁移增加。温度每升高1度,迁移率约增加2.4%。 ...
回复(4) | 点击(5987)| 发表于 2010-03-10 16:22:17

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Рейсе首次发现电泳现象。他在湿粘土中插上带玻璃管的正负两个电极,加电压后发现正极玻璃管中原有的水层变混浊,即带负电荷的粘土颗粒向正极移动,这就是电泳现象。1909年Michaelis首次将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称为电泳。他用不同pH的溶液在U形管中测定了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电泳移动和等电点。1937年瑞典Uppsala大学的Tiselius对电泳仪器作了改进,创 ...
回复(4) | 点击(2794)| 发表于 2010-03-09 16:32:06

1948年Wieland和Fischer重新发展了以滤纸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对氨基酸的分离进行过研究。从本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1950年Durrum用纸电泳进行了各种蛋白质的分离以后,开创了利用各种固体物质(如各种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方法。 ...
回复(4) | 点击(2794)| 发表于 2010-03-09 16:32:06